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靈山大佛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彌勒大佛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祥符禪寺

                                    無錫馬山鎮靈山勝境祥符禪寺

                                              祥符禪寺師父

                                         祥符禪寺師父加持

                                        遊覽車右前輪故障          

                                同修法喜充滿與眾神佛共歡

                同修的法喜充滿讓導遊讚嘆台灣人的樂觀及歡喜心

                  同修的法喜充滿讓導遊讚嘆台灣人的樂觀及歡喜心

請上圓通寶堂網站參悟觀音心法: http://www.ytbt.org/index.htm

隨意窩如是我見見證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ytbt/ytbt

圓通寶堂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tbt.tw

美國圓通寶堂波士頓分堂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oldenmotherinfo

http://goldenmother.info/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占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湖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右牽白虎(),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佛,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

  靈山景區門樓為城樓式建築,遊客由此入園,即至佛手廣場。佛手廣場建有天下第一佛掌,為大佛右手復制件,印相為施無畏印,表示除卻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好運摸佛掌使人人得以與佛親近,祈佑平安。靈山放生池乃信眾放生之所,體現佛陀好生之德。放生池上有三橋,東為慈恩橋,西為普渡橋,中為大覺橋,取意為經慈恩橋可消災,過普渡橋當得福,走過大覺橋,眾生當收攝身心,步入清涼佛地一祥符禪寺。祥符禪寺始建於唐,傳為玄奘法師賜禪小靈山時初建,歷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已有千余年歷史。祥符禪寺後杏壇廣場,古銀杏樹為小靈山剎僧人手植,老枝蒼虬,春華秋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歲。杏壇廣場左側有百年香樟,頂分三枝,酷肖三香,名為三炷香;右側佛手樟

  頂分五枝,形如佛手。八角井為千年古井,上建有八角龍亭;白蓮池中還生長著神奇的無尾螺螄。

  從杏壇廣場往上,攀218級登雲道,看六角古井,觀七級浮雕,於大佛基座遊覽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博覽館以神州五方五佛、中華四大佛山、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語系以及佛教丈化藝術為

  展覽主線,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自博覽館乘電梯而上,遊客還可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登高望遠,憑欄臨風,近可觀景區全景,遠可觀太湖湖光山色。從大佛足部步行而下,可參觀靈山萬佛殿。靈山萬佛殿供奉著近萬尊靈山大佛之真身小佛像,供遊人瞻拜迎請。2000年靈山景區新增兩處精彩景點。大型青銅浮雕百子戲彌勒喜慶吉祥,深受遊客喜愛。位於大佛腳下二層的靈山隨喜堂是靈山的又一處綜合展示佛教丈化的神聖殿堂,將令您嘆為觀止,並有品種多樣的佛教工藝禮品給您選購。

  靈山大佛於199711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眾千萬余人親臨現場。是日慈雲瑞靄籠罩大佛金身,至開光儀式舉行,祥雲飄升,大霧竟奇跡般地散去,預示法輪常轉佛光昔照。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鷲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並囑大弟子窺基在這裏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

  矗立在小靈山南麓的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通高為八十八米,相當於一幢三十餘層樓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十七米,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層座基,總高度達一百零一點五米。

  靈山大佛雙目垂視,眼神睿智慈祥。不論遊客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並且隨著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仿佛在微微開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語,諸多囑咐即將出口,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

  靠近大佛向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產生佛在的感覺。

  靈山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

  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僅佛體部分(不包括蓮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銅壁板的平均面積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銅壁板展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聳的大佛,又由這麽多的銅壁板拼合而成,組裝時不但要確保天衣無縫,線條流暢,形象完美,整體上不歪不扭,而且對抗風、防震、避雷和耐大氣腐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其技術難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

  在國內諸多單位的大力協作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靈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靈山之巔,並於19971115日正式開光,趙樸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

  靈山大佛足下的蓮花座,也全部用錫青銅鑄成,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凡捐資滿人民幣一百萬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號。

  由於靈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時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大佛座基的裙房裏,特地設置兩臺電梯,專門送信眾和遊客登上蓮花座,走到大佛腳前撫摸佛腳,並稱之為抱佛腳。這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高與大佛的大姆腳趾的高度差不多,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大佛的宏偉巨大。

  趙樸初先生有《靈山大佛》詩贊曰:

  湖光萬頃凈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

  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眾示深慈。

  從茲聖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

  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靈山勝境的整個地形尤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

  照壁立於七色蓮花池中,蓮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傳佛祖出生後即會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靈山勝會"大型石雕,取材於佛經上佛祖西方靈鷲山說法,諸佛菩薩秉承聽經的典故,這組石雕上會聚了佛祖、四大菩薩二弟子、五百羅漢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是關於靈山的一段歷史典故。常有遊客詢問靈山勝境的由來,其實這幅圖就說明了原因,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前往江南傳法,特往馬山拜會長安舊交杭惲右將軍,杭惲是馬山人,朝中為官數載後解甲歸田於馬山,唐僧來到馬山,感覺這裏的山峰象西方的靈鷲山,就賜名小靈山,而篤信佛教的杭惲也捐出這處山田作為寺產,造了小靈山寺,從此香火代傳,現在在小靈山剎舊址上再造大佛像,所以這裏就取名靈山勝境,一來紀念唐僧、杭惲的一段功德,二來表示這裏與西天靈山的一脈相承。

  景點特色

  天下第一掌位於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按靈山大佛右手復制,且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銅質手掌,它的總高度為十一點七米,寬五點五米,手指直徑一米,總重量達十三噸,掌心的千輻輪,直徑達二米。天下第一掌是靈山勝境香火最旺的景點之一,當初設置這只巨掌,一是為了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八十八米靈山大佛的宏偉,另一方面是由於靈山大佛太高大,讓香客遊客難以親近,所以將右手獨立,供大家瞻仰、撫摸,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為這只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佛掌心的千輻輪,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喻示***長轉的意思,佛手指之間,有膜相連,象水禽足趾的蹼一樣,稱為手足縵網相,也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其實,天下第一掌並非故意設置的景點,而完全是隨緣的結果。靈山大佛開始安裝之初,就有不少信徒和遊客聞訊而來,一再打聽大佛何時能夠建成。

  為了不讓人們失望,工地上就設法將佛腳的銅壁板拼合安放一起,形成佛腳的樣子,供遊客觀瞻。人們對此大感興趣,看不到大佛,卻能摸到佛腳,同樣是很大的收獲。於是,瞻仰、撫摸、燒香磕頭的人絡繹不絕,大有先摸是福之感。

  過一段時間以後,按照工程進度,佛腳的銅壁板要移挪現場正式安裝,這裏又將空無一物。於是又想出用佛手代表佛腳的辦法。大佛的右手,形狀復雜又有高度,安裝相當困難。但安裝以後,外形卻要好看得多,而且還顯得雄偉壯觀,頗有氣派。遊客們的興趣也就更大了,逐漸成為一個正式的景點。

  再過一段時間,右手的銅壁板也要被移走去正式安裝了,已經安裝的佛腳,人們可以通過電梯走上去撫摸,但高揚在半空中的佛手,人們就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為了不使信眾和遊客們悵然若失,就特地用薄銅板用槌擊的方法復制了一只右手,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目前,這裏香火旺盛,已自然成為靈山勝境的一大景點。遇上雙休假日,往往還得排隊摸佛手!

  八角井位於杏壇廣場東側,上有八角井亭。八角井亭全部由經過雕刻的縉雲石柱、石板鑲砌而成,下面由八根刻有神龍的石柱支撐。亭頂呈八角形,中間透空,由石板拼裝鑲嵌而成,石板內側刻有八仙的形象和其他花鳥的圖案。亭頂八條屋脊上刻有八條龍,龍頭向外,朝向八個方向,體現了八角井裏隱龍之說。八角井亭四字,系茗山長老所題。

  亭側立碑鐫有《八角井記》,記載了關於八角井的傳說,茲抄錄如下:

  八角井,一名龍井,八角乃狀其形。原為寺中香積廚汲水之源,深不可測。四眾弟子皆謂其通太湖,無論洪旱,水平如鏡,不溢不涸。傳井中隱鎮湖之神青龍君,為完寺中老僧所願,懲東海黃龍塗炭生靈之惡,遂飛身而出,與黃龍決一死戰,大勝而還,居於井。井沿已崩壞,往昔之勝跡也。後人感念龍君,呼曰龍井。有言乾隆每至寺中,必取井泉煮茗,民間稱之為雙龍會。祥符寺重修告竣,香江名媛翁麗蓮女士捐資十八萬元,建八角井亭,以彰龍德,勒石為記。

  景點交通

  景點名稱:靈山大佛

  聯系方式:地址:江蘇無錫市西南郊的馬山半島上

  郵編:214091

  電話:0510-56861665682166

  傳真:0510-5689001

  無錫靈山大佛門票及開放時間

  景區門票:門票88元;摸佛腳15

  景區榮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開放時間:6301800

  溫馨提示

  在八角井亭的東南側,有一口形如葫蘆的水池,名為白蓮池。顧名思義,白蓮池內應有白蓮盛開,但由於滄桑變遷,白蓮已悄然絕跡,而神奇的無尾螺螄卻仍在這裏繁衍生存。

  所謂無尾螺螄,除了尾尖似被剪刀剪過的痕跡而成為平面以外,其他形狀和大小,則完全與普通螺螄相同。據說,將別處的螺螄放到這裏就不能成活,將這裏的無尾螺螄移到別處放養,同樣也無法成活。這就不能不令人稱奇了。祥符禪寺修復竣工後,還特地在這裏豎碑為記。現將《白蓮池》碑文抄錄如下:

  相傳蓬萊八仙,好賞月祥符寺,年年仲秋,相約於寺中蓮池。清風皓月,白蓮田田,如此良夜何!呂仙洞賓,泛扁舟過太湖,必以螺螄佐酒,斟酒獨樂。某中秋夜,呂仙酩酊,隨波逐流,不辨東西。遇窈窕淑女,駕一首大尾小之輕舟,為之前導,忽泫然而泣,求仙側隱。呂仙恍悟,此女螺螄精也。遂大袖一揮,所煮去尾螺螄,悉數擲於白蓮池內,放生活命,自此飲酒不食螺螄。信夫!白蓮池內螄螺皆無尾也。

  清代秉岱和尚曾有詩描述白蓮池,詩雲:

  荒地欣一浚,寒蔓剪藤蘿。

  擬種重臺藕,難尋無尾螺。

  雨占漪觳好,晴印月痕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圓通寶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