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4/6在四川重慶大學留影

                                       四川重慶大學正門

 

                            2002/4/6在渡輪旁排隊上船

                      2002/4/6在四川重慶大學留影



 2002/4/6在旅館中菩薩附身感恩活佛上師親臨長江加持三峽工程

                      活佛上師渡萬靈感傷的流下淚來

                       活佛上師渡萬靈感傷的流下淚來


 2002/4/6活佛上師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宮輪」直下長江

   2002/4/6活佛上師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輪」直下長江


  2002/4/6活佛上師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輪」佛光普照


   2002/4/6活佛上師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輪」佛光普照


    2002/4/6活佛上師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輪」佛光普照























                             小三峽的臥佛像


                                     水閘堰


                                    宜昌景觀


                      往武漢高速路中的休息站





























                                                       

                                            讚嘆活佛上師 

(十五)  活佛上師您為了中國大陸長江整治工程,專程於2002327日前往大陸,並帶領仙佛搭乘「東方皇輪」直下長江,為的是考察長江的地形輸入工程師的腦內,好讓這偉大水力工程能順利完成來造福萬民,恩師您所做的默行、利益眾生的努力,惟有天地鬼神知道,我們齊聲讚嘆!

 

請上圓通寶堂網站參悟觀音心法: http://www.ytbt.org/index.htm  

如是我見見證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ytbt/ytbt 

圓通寶堂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tbt.tw 

 

 請看現場影片you tube網址: http://youtu.be/sDORO3KyruU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佈在重慶市湖北省宜昌市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並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動工19941214, 耗資2039億元人民幣

設想:

長江三峽建造大壩的設想最早可追溯至中華民國開創者孫中山,他在《建國方略》(1919年發表)一書中《實業計劃》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第二計劃第四部庚)。按此設想,19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美國墾務局簽約,準備利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並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來華考察。薩凡奇在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後,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並安排開展前期工作,但後因國共內戰,此事無果而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長江上游頻發洪水,屢屢威脅武漢長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因此三峽工程被重提。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1953年初視察三峽時曾說:「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作出決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水調歌頭·游泳》)的詞句表示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並指定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督辦。

葛洲壩水電站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區,1971年開工,「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但不久後就因為施工質量實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設計和施工方案後,於1974年復工,1981年實現長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電站為無調節能力的徑流式水電站,共安裝1912.5萬千瓦和2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一度是中國最大的發電廠。

1989年,表明反對建設意見的書《長江,長江, 三峽工程論爭》出版,但是在同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中,本書的作者戴晴被逮捕,該書被禁。19923月,總理李鵬等國務院領導將工程議案提交給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繼1955三門峽水電站之後第二件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的工程建設議案。199243日,該議案獲得通過,標誌着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期。

動工: 

 

 

在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後,1993國務院設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為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此後,工程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直接管理。19941214日,各方在三峽壩址舉行了開工典禮,宣告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約需17年,目前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已經全部建成。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着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後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11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着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6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10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標誌着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並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20065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

200251日,左岸上游圍堰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

20021021日,泄洪壩段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20021026日,左岸大壩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

2002114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4]

2002116日,導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峽工程全線截流。

2006520日,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全面竣工。

200666日,三峽大壩右岸上游圍堰爆破工程在下午引爆,其爆破規模被稱為「天下第一爆」。

2006920日,三峽工程開始156米水位蓄水。

20061027日,三峽水庫壩上水位達到156米高程。

20101026日,三峽工程水庫試驗性蓄水首次達到175米最終水位。[

對景觀與古迹的影響:

蓄水後的瞿塘峽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公里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迹眾多。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於遊人探訪。不過,由於旅遊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游」,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景緻不再,因此自2003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三峽周邊在古代是文化和文化的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探明的文物點有1200多個,從1992年起文物部門便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預計可在2009蓄水完成前搶救、保護完畢。此外,政府還對其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築文物設立專案、撥給專款予以保護。

白鶴梁題刻位於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面上,是一組天然石樑,長度約1600米,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揭示當地自唐代至清代間的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三峽蓄水完成後,白鶴梁將永遠淹沒水中,文物部門已經在其周圍建設了巨大的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遊客觀賞和學者研究,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館。

張桓侯祠位於重慶雲陽縣縣城的對岸,依山傍水,是紀念三國名將張飛的巨大祠廟建築群,古建、碑刻等頗多。廟前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從長江上抬眼望去,極其宏偉。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門按照「整舊如舊」原則對張桓侯祠實施了整體搬遷,新址在新雲陽縣城的對岸,東距原址32公里。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石寶鎮,其35米高的寨樓,是中國唯一一座穿斗式構架的高層木建築,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寨後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玉印山」,山與寨渾然一體。由於地勢較高,石寶寨在三峽蓄水後將會成為一座孤島,四面被水環繞。但是由於水位的抬高,使其下的山石有可能軟化、崩解,因此文物部門在其周圍建造了一道巨型圍堤,包圍住整個山寨。

丁房闕無銘闕均為位於重慶忠縣境內的漢代石闕。丁房闕為雙闕,坐落在忠縣縣城,是罕見的廟前闕。無銘闕位於忠縣縣城外的古驛道旁,原為雙闕,今僅存右闕。現在這兩組漢闕現在都已搬到了地勢較高的忠縣白公祠內。

此外,地方政府還對千年古鎮大昌鎮屈原祠等實行了整體搬遷,對原本的三面臨水的白帝城實施原址保護,使之成為一座江中島,而夔州古城(奉節縣城)等無法搬遷保護的就只能永埋水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圓通寶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